「為了在這麼殘酷的世界裡生存,
    我們得憑空捏造很多想像的情感,
    僅為了曾經擁有過的一點點感動。」


這本小說的封面與書名非常地吸引我注意,當時在書店看到本來打算買下的,但後來友人告知她早已搶先一步買了,所以我便受其恩惠借來閱讀。

故事脈絡是三線章節交錯著進行的,先是獨居老翁李奧‧葛斯基的喃喃低語,剛開始看真的覺得索然無味,但愈讀愈覺得這可憐的獨居老人著實寂寞,雖然他與好友布魯託同住一層樓,但彼此的交流互動也僅止於確認是否仍立於世間,光是這點就讓人感到哀淒。而第二線則是由少女艾瑪‧辛格以條列日記的方式將其生活側寫出來,寫出他、弟弟(鳥弟)與母親在父親過世後的傷痛中努力生活著,這一部分也是讓我感受比較深刻的地方,母親對父親的愛極真極切,無法立時從悲傷中走出來,這時剛好又接到翻譯《愛的歷史》的工作,於是全心投身於工作之中,我以為媽媽是為了找尋一些關於父親的鍵結,所以願意為丈夫送給他的這本書作翻譯工作,是源自於愛的理由。第三線則是關於大作家茲維,畢生致力於他唯一一部作品《愛的歷史》,同時這本書亦感動了許多人,也很巧妙地將所有主角都串聯在一塊兒。

而在讀的時候,我也不斷地思索為何會用歷史來命名,後來我找到一個說服自己的說法:在閱讀故事的同時,我得以窺見所有角色的情感鍵結都是基於「愛」,而「愛」也正是這部小說文眼,依著它故事得以開展,三條主線同時運行,每換到新章節時,會不住去縱向地去畫析出此一主角的時間關係,進而再與其他兩線故事的時空相互對照,這樣閱讀模式,讓我想起以前高中歷史老師說的:「在研讀歷史時,除了要清楚知道一個國家縱向的時間軸外,同時也要橫向拓出去,與同時間別國所發生的大事相連結,才是一個全面。」

此外,這本書我覺得刻畫成功的部分是,書中角色個性鮮明,彼此間的存在感都很強烈,各自有著思想,讓故事變得很豐富生動,讓人像在看一齣有深度的電影,傳達出人類對於愛的美好想像與信賴,使人讀完餘韻不絕,尤其是最後一章的部份,每一頁便表現出一個主角的思維,一來一往深深地扣住我的心,是一本讓我想一看再看的小說。


◎生命的原貌即是永恆的失望。

◎至於寂寞,沒有依種器官承受得了。

◎我終於明白無論我做什麼,或是找到什麼人,我、他甚至我們之中任何一個人,都難敵她對我爸的回憶,這些回憶雖然令她傷心,但也讓她得到慰藉,因為她用這些回憶建造了一個她知道怎樣在其中生存的世界。

◎我喜歡想像她第一次靠近去親吻那個陌生人,她一定覺得自己愛上了他,但是說不定她只是想逃避寂寞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nowy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