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台北之後,聽廣播就佔了我生活好大一塊部份。那天在中廣流行網的某個深夜的重播節目中,聽見李明璁的專訪,由於之前看過他的一篇〈手錶〉,自那時起便對他有著深刻的印象。廣播中,我為他聲音的質感所吸引,覺得那是ㄧ種泰然的聲線,不疾不徐具含穩重的語速,讓人彷彿可以完全放下凡塵擾攘云云中的瑣事。聽明璁老師與主持人的來往對談著這即將問世的新書,許多內容挑起我對於它的好奇。

書的封面正如附圖般共有三色,其實在逛誠品時我原本選定的是藍色的封皮,但ㄧ方面為了節省荷包,ㄧ方面又覺得網路訂書可以無預期地獲得其中一色感覺比較有趣,於是就在半緊張半期待的情緒下收到了「粉紅色」,我曾經擁有它也曾應擁有我的顏色。乍看之下,或許有人會問我,是要跨界往理工科發展嗎?但請眼誤的你們細細地去看,此「裡」而非彼「理」,此書所輯是李明璁整整一年於三少四壯集發表的所有文章。特別的是他透過對社會現象的凝視與觀察,運用到物上,再將之書寫成篇。

與以往閱讀經驗不同的是,作者的文筆充滿理性氛圍,時不時會看見他運用許多社會學/人類學的專業術語在其中,例:布爾喬亞、私領域......等,但那些皆不礙於讀者閱讀與思考,從書中的文章中不難看出,作者是想要我輩因物質生活充裕(或說滿溢)以致對物質感受麻痺的現代人重新省思人與物間的關係。在他的凝視書寫中,我們可以看到物與文化與歷史與記憶甚或是與情感的連結,讓原本冰冷的小事物頓時充滿溫度,再輔以其中每幀具有特別韻味的照片,更可以有著更親切的感受,對於物,或對這本書。


花了一整天的時間,將這本書一氣呵成地讀完,其中我喜歡的幾篇是〈軟片〉、〈耳機〉、〈台北一O一〉、〈MSN〉、〈手錶〉以及〈李明璁〉,尤其是〈李明璁〉此篇,點睛般提示著我們人可以擁有物,但其實人可以被物擁有(此時另個聲音字腦內竄出:人被物擁有,是所謂的「制約」、「受制於物」嗎?)有別於常讀的文學類,透過主專人類學/社會學的作者之眼,從這些篇什可以得到不同以往對物的看法與發想。




◎「在這個『照相不知為了什麼,不照卻感覺欠缺什麼』的年代,影像的氾濫程度,和其記憶厚度成反比。一切都成就了當下快感,然後流向浩瀚的檔案之海。」〈軟片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snowyclo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